祁山堡:『六出祁山』的地理坐标_诸葛亮北伐_武侯祠_礼县

  • 首页
  • 乐鱼体育下载入口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乐鱼体育下载入口 > 新闻动态 > 祁山堡:『六出祁山』的地理坐标_诸葛亮北伐_武侯祠_礼县
    祁山堡:『六出祁山』的地理坐标_诸葛亮北伐_武侯祠_礼县
    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0:40    点击次数:99

    ■钱国宏

    祁山堡,一座孤峰,突兀地耸立在甘肃礼县城东23公里的西汉水北岸。它高数十丈,四面如削,不与任何山峦相连,仿佛造物主有意在这片平川上放置的一座天然堡垒。远望之,如巨龟匍匐,又如战舰破浪;近观之,峭壁嶙峋,森然欲搏人。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土丘,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前沿指挥部,是“六出祁山”这一历史壮举的地理坐标。

    祁山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,最初作为军事要塞而建。到了三国时代,这座孤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蜀魏争夺的焦点。它扼守着陇蜀咽喉,控制着攻守要冲,是连接汉中与陇右的战略枢纽。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中提出的“西和诸戎”战略,正是以祁山为跳板。建兴六年(公元228年),诸葛亮亲率大军首次北伐,一举占领祁山堡,收复陇右三郡,震动关中。然而马谡失街亭,使大好形势急转直下,诸葛亮不得不“拨西县千余家还汉中”。那一年,他47岁,正是壮年,却已须发渐白,为蜀汉的存亡呕心沥血。

    祁山堡的军事价值在南宋时期再次凸显。隆兴二年(1164年),金兵侵犯岷州,宋将吴麟提兵固守祁山,金人闻风退兵。然而50余年后,嘉定十年(1217年),金将杨沃衍率5000精兵攻破祁山堡,斩杀宋军400人,这是祁山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。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,祁山堡渐失军事意义,但它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却愈加鲜明。

    展开剩余70%

    登上祁山堡,需从西南面的唯一堡门进入。门洞青砖拱券,上嵌“祁山堡”三字匾额,两侧楹联写道:“隆中一对鼎足三分天下事了如指掌;前后二表祁山六出老臣心惊泣鬼神。”这副对联不知何人所撰,却写尽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与悲壮。穿过门洞,沿盘折小径蜿蜒而上,松柏夹道,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。

    山顶平台约3000平方米,苍柏掩映中,静立着一座三进院落的庙宇——祁山武侯祠。这座祠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期,最初建在山脚下,明代万历年间迁至堡上,清道光年间重修,形成了今日的格局。朱红色的三门木牌坊上悬“祁山武侯祠”匾额,入门便见正殿,檐前悬挂“名垂宇宙”匾额,取自杜甫“诸葛大名垂宇宙”诗句。殿内诸葛亮塑像高大庄严,羽扇纶巾,目光如炬,仿佛仍在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。

    中殿供祀关羽,后殿为起佛殿。院中有古柏数株,虬枝盘曲,据说树龄已逾500年。站在堡顶远眺,西汉水如带,绕堡东流;四周平畴沃野,村落星罗。祠内工作人员介绍,若逢阴雨天气,云雾缭绕,祁山若隐若现,形成“祁山暮雨”的奇观,为礼县古八景之一。清代诗人刘方霭谒祁山庙时曾赋诗:“胜地登临景色幽,武侯事业震千秋。依山立壁埋芳草,指土为粮绕绿洲。历数将终逢主暗,兴师未捷已仙游。只今寂寞遗孤庙,带恨河声一水流。”诗中既有对诸葛亮功业的赞叹,也有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。

    武侯祠不仅是纪念诸葛亮的场所,更成为当地百姓的精神寄托。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四举行庙会,唱大戏4天4夜;七月二十三诸葛亮诞辰,则杀猪宰羊,举行盛大祭祀。戏台上常演《六出祁山》《智收姜维》《木门道》等剧目,若是求雨,则必演《草船借箭》《借东风》。这些戏曲代代相传,使诸葛亮的形象在民间愈发鲜活。

    关于“祁山”究竟指哪座山,历来有两种说法:一说是特指祁山堡,另一说则指礼县东、西汉水北侧西起大堡子山,东至盐官镇,绵延约25公里的群山。《辞海》《古今地名大辞典》等权威辞书多取祁山堡说,而《水经注》《元和郡县志》及地方志则倾向于群山说。清乾隆《礼县志略》记载:“祁山在县东四十里,即诸葛武侯六出之处,旁有一小峰,名曰祁山堡。”无论如何,祁山堡作为祁山地区的核心要塞,其战略地位无可争议。

    站在祁山堡上,历史的风烟扑面而来。北面山麓有诸葛亮大军的九寨故垒,东北山头有点将台,南面有观阵堡、圈马沟、上马石等遗迹。这些地名如珍珠般散落在祁山周围,串联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建兴九年(231年),诸葛亮第五次北伐,再出祁山,以木牛运粮,六月破上邽(今天水市西)。后因李严假传圣旨,不得不退兵,在木门道射杀魏将张郃。这是诸葛亮最后一次亲临祁山地区,3年后,他病逝于五丈原,留下“出师未捷身先死”的千古遗憾。

    “卧龙扶汉室,跃马阨秦原。星落干戈死,山空云鸟存。昏鸦啼古戌,秋水咽孤村。愁读出师表,凄凄伤我魂。”站在祁山堡的制高点,远眺西汉水蜿蜒流淌,日光下的孤峰如一位寂寞的史官,默默地记录着千年前的烽烟与壮志。这座孤峰不仅是地理坐标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:诸葛亮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忠诚,“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”的担当,“已知天定三分鼎,犹竭人谋六出师”的执着,都在这方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如今,武侯祠的香火依旧繁盛,而祁山堡的苍凉与坚韧,仿佛在提醒后人: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唯有这片土地与英雄的精神,仍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!

    发布于:陕西省